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預測數據,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人,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十年來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四大慢性病的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慢性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在10月21日的2023年中國慢性病防控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同時指出,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慢性病疾病負擔不斷加重,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肥胖是眾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在介紹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時,沈洪兵表示,呼吸系統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疾病,多與肥胖有關。
過量的鹽攝入也是重要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馬丁·泰勒表示,中國人均每日鹽攝入量約9.3克,這是世衛組織建議量的將近兩倍。
“吸煙也是我們比較擔心的事。”沈洪兵表示,我國男性煙民比例高,遠高于世界大部分國家。
此外,體力活動不足,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檢測比例不足,均影響著我國慢性病的發病率。
基于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提醒,應該改變傳統的以藥物干預為主的慢性病干預方式。例如開展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醫務工作者應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家庭特征、生活方式等,提供體重管理、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等生活方式調理服務。他倡議對處在慢性病初期的患者,更多考慮非藥物干預治療。
“‘十四五’時期是加強以老年人群為主體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窗口期。”雷海潮表示,應以慢性病防治實驗示范區、基層衛生健康綜合實驗區和食品營養健康實驗區為抓手,通過慢性病的基層管理,守好慢病防控第一道防線。
新技術、新產品的廣泛應用,也將催生更多有效的全新防控方式,例如“互聯網+慢性病”的防控模式,催生智慧醫療、個性化健康服務。雷海潮強調,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臨床研究,突破疾病早篩早查、精準診治和生物治療等關鍵技術,形成符合我國人群和疾病特征的可用、好用的重大慢性病系列防控方案。
數據顯示,我國共建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實驗區488個,縣區覆蓋率超過17%,累計有2880個縣區開展“三減三健”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率達97.3%,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2015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15.2%。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