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迎接寒冷的季節。
氣候特征
冬至時節,我國南北氣候特征有明顯的差異。
冬至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在北半球,冬至這一天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此時,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具體來說,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如東北大地千里冰封,黃淮地區也常常是銀裝素裹。
與北方相比,冬至時節,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較高。例如,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華南沿海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另外,冬至期間,江南地區應做好農田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并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需要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養生常識
一、冬至要做好精神調養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要養生先要養心,要想養心先要做到本性善良、寬厚待人處事,要做到靜心少慮,保持精神上的樂觀與豁達,不要為一些瑣事煩心勞神,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以長時期的超負荷運轉,上班的人可以在午后的時候小憩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夠更好地工作。
二、起居調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冬季的養生,在傳統文化中認為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天的時候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不然春天來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冬天天氣塞冷一定要做好各種保暖工作,最好是每天晚上泡一下腳,泡腳既可以保證血液循環的暢通,又可以保證緩解疲勞,促進睡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泡腳的水溫度不要太高,要做到暖而不燙為好。
三、運動調養
運動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冬天的時候晨練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之后,否則可能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冬天的時候如果要外出的話一定要穿好衣服,不要受寒著涼導致感冒的發生,冬天的時候最好是在午后小睡一會兒,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著涼,冬天鍛煉需要注意的是不適宜太過于劇烈的運動,最好是做一些動靜結合的運動,比如太極拳、瑜伽等。
四、飲食調養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來臨的時候多吃一些美味的食物,不僅僅可以使得身體得到充足的營養還愉悅了感官實在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冬天的時候比較適合多吃一些滋補的東西,這些東西能夠給身體帶來更多的陽氣,讓人更加健康,適合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羊肉、白蘿卜、紅薯、栗子、枸杞等。
傳統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壹、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湯鍋是一種傳統的習俗。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以迎接冬天的到來。
羊肉湯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實施,每家每戶都飼養黑山羊,多則四五十只,少則十余只。農閑時節,鄉親們在家里把羊宰殺后砍成小坨,內臟清洗干凈切碎,然后到街上沿河岸邊一帶,用幾個石頭支口大鍋,一個小木桌加上幾個土巴碗,配制好自家種植的香菜、花椒、海椒面,放入鹽巴做成蘸水,就成了最原始的“羊肉湯鍋店”。趕集的人累了餓了,吃上一碗羊肉湯鍋,再來二兩老白干,那滋味是難以言表的。
貳、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主要在北方地區比較常見,因為在北方,餃子是一種重要的節日食品。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既可能與古代人們對餃子的形狀和象征意義的認知有關,也可能與醫圣張仲景的傳說有關。無論原因如何,這個習俗已經成為了北方地區的一個重要節日傳統。
叁、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