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6日),我國進入小寒節氣。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冬季第五個節氣,也是進入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個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正值三九前后,此時,河流冰封,土壤凍結,一年之中的最冷時段就此開啟。
小寒有“三候”
一候雁北鄉:鄉”是趨向之意,大雁感受到陽氣的萌動,開始向北遷移,是為先導。
二候鵲始巢: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感覺到陽氣,已經開始筑巢,準備繁殖后代了。
三候雉始雊:雉是野雞,陽鳥;雊(gòu),求偶鳴聲,雉是野雞,雉鳩開始發出鳴叫,尋找愛情的春天。民間還有賞梅,臘祭,備年貨,溜冰等習俗。
小寒、大寒誰更冷?
人們都說“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兩千多年的先人,在二十四節氣中定出小寒大寒。兩個節氣都很寒冷,但定為大小之分,是為了表明不同的寒冷程度。那么小寒大寒,到底誰更冷?
據多年氣象資料記載,小寒時節比大寒冷的概率要大一些,也可以說,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時節。
在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期間,最低氣溫0℃線一般位于陜西中部、山西南部到北京北部一帶;大雪時節,冰凍線會到達陜西南部、河南南部至江蘇北部一線;到了冬至節氣,冰凍線則跨過淮河,南壓到蘇皖中部、湖北北部至陜西南部一線;到小寒節氣,冰凍線往往抵達蘇皖中南部至湖北中北部一帶,有時甚至能跨過長江。
在上一個節氣冬至時,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雖然很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熱量可以向上散發;而到了小寒,土壤深層的熱量散失到了最低點,也是熱量最“入不敷出”的時期。
從小寒節氣的平均氣溫來看,淮河以北基本在零度以下,尤其是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吉林以及北疆地區平均氣溫基本處在零下15℃以下,天寒地凍。
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天寒地凍之時,人們喜歡吃一口熱氣騰騰卻滋味萬千的飯食。無論是南京的煮菜飯,還是廣東的糯米飯,一家人圍爐而坐、燈火可親,愜意自在。
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寒為陰邪,最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因此宜多食溫熱食物,以抵御寒冷對人體的侵襲。但應注意有的放矢,萬不可盲目進補。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選擇一些溫熱食物來為身體補充營養,如羊肉、牛肉、紅棗、蘿卜等。
寒冬季節,切記注意養護腸胃,少食辛辣油膩,適當吃些五谷雜糧,增強身體抗寒能力。
當然,大家務必要記得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注重頭部、腹部和足部保暖。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形況下,可在此時適當進行一些戶外鍛煉,但同樣要做好保暖和預熱。
寒冬已至,但春天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