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好不好,關鍵看腿腳。“腿腳靈活”被看作是健康的表現之一。隨著年紀增大,腿腳難免會出現一些疼、癢等不適。而有些表現,可能是血糖超標、心腦血管疾病、神經損傷的信號。
腿腳部位可以稱得上是人體“血糖儀”,當血糖超標時,我們的腿腳可能會釋放出信號。
(1)傷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會破壞機體原本“舒適”的大環境,甚至引發血管病變和代謝異常,使得傷口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和自我修復能力,因而難以愈合。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抵抗力本來就差,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足部細菌的反復感染,最終導致傷口長期無法愈合。
(2)出現“糖斑”
也叫“脛前糖斑”,多見于男性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小腿前側的一些不規則的褐色斑,不痛不癢。主要是由于持續高血糖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以及毛細血管高壓和蛋白質代謝不暢等,使得皮膚血流量不足、營養不良,一旦有外傷刺激雙下肢脛前,就會出現皮膚紅斑、水皰、糜爛等癥狀。
(3)腿腳麻木
長期高血糖會對血管內壁產生不良刺激,出現“僵硬”的情況,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引起腿腳麻木。有些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還會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同樣導致下肢麻木,且隨著神經病變時間的推移,癥狀也會越來越重。
(4)皮膚瘙癢
血糖過高會導致血管內產生更多的炎癥因子,損害周圍神經末梢,從而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包括皮膚瘙癢。這種瘙癢主要發生在手腳等部位,會有“蟻走感”——感覺像螞蟻在皮膚上面爬一樣,到了夜間往往會更加明顯。
(5)皮膚皸裂
長期高血糖的人,其身體的滲透壓也會更高一些,皮膚血管處于擴張狀態,組織中的水分會慢慢向血液轉移。其中部分體液會從皮膚中流失,引起皮膚脫水和干燥等。另外,血糖過高也會刺激微循環調節機制,使得皮膚自身出現循環障礙,導致皮膚干燥或皸裂。
腿腳是心腦血管的“信號區”
血管堵了也許你還沒什么感覺,但可能腿腳已經給出了提示。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腦梗,都可能在腿腳上留下信號。
(1)腿疼腿麻
當人體血液中有血栓,四肢會因為供血不足而出現麻木、疼痛的感覺。所以,如果在生活中,突然感到腿疼、有壓迫感或者是下肢麻木等,一定要警惕。
(2)單側腿腫
血栓在靜脈中形成,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壓力會導致液體擴散到腿部組織,最容易辨識的就是突然單側腿腫了,常見于膝蓋以下部位。如果感覺小腿腫脹但目測無法確定,可以用卷尺測量比對。
(3)雙側腿腫
心臟病患者如果感覺自己常穿的衣服和鞋子突然變緊了,排除了變胖因素后,要警惕是發生了心功能不全導致的水腫。
這說明是患者出現了腳腫或是腿腫的情況,而慢性心衰發生的一大信號就是雙下肢水腫,患者常常發現自己的腿上一按就會有一個坑,而且心衰導致的水腫和其他疾病的水腫有所不同,往往就是先從雙腳或兩條小腿開始的。同時,患者還會伴有咳嗽咳痰、乏力,勞力性呼吸困難、睡覺常常被憋醒等癥狀。
走路是疾病的“信號燈”,這幾種改變要留意
1.間歇性跛行,可能是肢體缺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徐紅新2023年在人民日報健康號刊文指出,走路時腿疼,不走路不疼,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由于肢體缺血引起的缺血性疼痛。這個疾病有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腿疼,不走路不疼。然后是走比較長的距離,才出現腿疼;癥狀加重后,短距離走路就會疼痛。再進一步發展,患者會出現下肢缺血性壞死,有截肢風險。
2.走不成直線,警惕腦血管疾病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曾衛華2022年在人民日報健康號刊文指出,在走路時,身體偏向一側,難以走直線,需要考慮腦血管出現了問題。腦梗塞、腦出血都會造成這種情況,需要及時檢查。
3.走路時總“絆腳”,或是神經損傷
曾衛華指出,走路時,即使走在平地上也總是絆腳,則可能是運動神經損傷,比如衰老導致的小腦萎縮,腦梗塞、腦出血造成的小腦功能障礙,或者是長期酗酒導致的神經損傷等。⑤
4.走路時步伐變小、無法控制速度,小心帕金森病
在走路時,步伐變小、動作遲緩;或是出現走路時無法控制自己行走的速度;在靜止的時候出現不能控制的顫抖,則要小心提防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由于衰老,導致大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了神經肌肉運動障礙,需要及時就醫,及時干預。
5.走路時有“腳踩棉花感”,或是頸椎病導致
走路時出現“腳踩棉花感”更常見的是頸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頸椎病。
因為頸椎用久了,就像“機器零件退化”一樣,肌肉力量下降,變得不禁用了,再加上劇烈運動、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因素,對脊髓產生了壓迫,進而造成脊髓受壓或缺血。雙下肢會緩慢地出現麻木、發冷、疼痛和走路不穩、步態笨拙等癥狀。如踩棉花感:頭重腳輕、搖搖欲倒這類感受,一開始是偶爾發作,逐漸會變重。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留意身體上的變化,這些癥狀可能非常不起眼,但是看到了就別忽略,特別是癥狀頻繁出現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