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方大地普降大雪。白雪皚皚,風景優美。
然而,雪天也有惱人的煩擾。那就是雪天路滑,人容易摔倒。輕者摔得疼痛難忍,重者可能有骨折風險。
于是,就經常聽到“專家”說,雪天路滑的正確摔倒姿勢,應該盡量少用手肘去著地,而是用屁股、腿中間、肩部、背部等肉厚的地方去著地,并且要雙臂保護好頭部、順勢打滾。
今天,我就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說“雪天路滑的正確摔倒姿勢”,是不是像“專家”所說的那樣。
首先,在即將摔倒的瞬間,人都是沒有準備的。下意識地,人會最先用手腳去支撐身體。因此,根本無法控制身體的姿勢、選擇讓哪里去著地。
其次,且不說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摔倒姿勢的準備,即使能來得及擺個正確的摔倒“POSE”,恐怕后果與“專家”預想的也是大相徑庭!
人體是由軀干、頭顱和四肢組成的一個多構件、多關節運動系統。四肢的肌肉骨骼系統(簡稱肌骨系統),形成了重要的節段性的運動單元,并且像串聯在一起的彈簧一樣能夠抵抗外力、緩沖吸振。所以,無論是日常的奔走跳躍,還是極限運動(如滑雪、跳傘)落地,人們都是盡量讓肢體先著地,從而利用肢體的肌骨系統來緩沖吸振,避免軀干、頭顱受到沖擊和損傷。
由此可見,人類進化至今,自然的摔倒姿勢就是四肢著地,目的是保護重要的核心器官。
我們再從仿生學的角度來理解。我們都聽說過壁虎、蜥蜴等動物的“斷尾求生”的故事。為什么“斷尾”可以“求生”?當然是身體的末端組織不致命唄。“忍痛割愛”地舍棄身體末端的“邊角料”,可以更好地保護核心部位的重要器官,這都是物種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適者生存、不斷進化的最優結果。人類也是這樣不斷進化來的,相似的道理自然不難理解。
所以說呢,從“醫用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雪天路滑摔倒,自然的摔倒姿勢就是四肢著地。手臂著地,還能利用肢體的肌骨系統緩沖吸振,減輕核心臟器受到的沖擊損傷。